开云app:激光传感器:技术原理、应用与国产化发展

来源:开云app    发布时间:2025-11-04 06:35:03
开云体育娱乐app安全:

  本公众号是广东微技术工业研究院旗下非营利性MEMS技术动态和产业报导平台。每周发布MEMS深度报道、产业动态追踪及技术科普。本篇为技术科普,

  激光传感器是利用激光技术实现测量功能的新型仪表,由激光器、激光检测器和测量电路组成。它能实现无接触远距离测量,兼具速度快、精度高、量程大、抗光电干扰能力强的优势,已广泛应用于国防、生产、医学和非电测量等领域。

  激光的产生依赖于激光器内工作物质的“粒子数反转”和“受激辐射”过程。其拥有三大核心特性:

  激光传感器的稳定运行依赖七大核心组件协同:激光二极管、光学器件、光电探测器、信号处理电路、控制电子设备、外壳与接口、电源。

  固体激光器:工作物质为固体,常用红宝石激光器、YAG激光器等,结构小而坚固、功率高,钕玻璃激光器脉冲输出功率达数十兆瓦。

  气体激光器:工作物质为气体,如二氧化碳激光器、氦氖激光器,形状似放电管,输出稳定、单色性好、寿命长,但功率小、转换效率低。

  液体激光器:含鳌合物、无机液体和有机染料激光器,有机染料激光器波长连续可调,灵活性高。

  半导体激光器:较成熟的是砷化镓激光器,效率高、体积小、重量轻,适合车载或步兵携带,但输出功率小、定向性差、受温度影响大。

  激光传感器的工作遵循“发射-传播-交互-检测-处理-分析-输出”的流程。

  其核心始于激光二极管发射出一束精准的相干光。该光束经光学系统整形后射向目标物体,并与之发生反射或散射等相互作用。部分反射光被高性能的光电探测器(如APD)捕获,并转换为微弱的电信号。紧接着,专用信号处理电路对此信号进行放大、滤波和数字化处理。最终,通过计算激光飞行时间或相位差等关键参数,处理器快速解算出精确的距离或位移信息,并将结果输出。整个过程的精密协同,确保了传感器的高速度与高精度。

  工作原理:采用飞行时间原理。发射激光束后,测量光束到达目标并返回的时间,再通过计算得到距离。

  应用场景:工业自动化、机器人、建筑、物料搬运中的精密距离测量,还用于液位传感、防撞和物体检测。

  优点:精度高、响应时间快、能实现远距离测量、非接触式工作、适用于多种表面和材料。

  缺点:在灰尘、雾等恶劣环境中性能有限,对反射或透明表面敏感,可能受环境光干扰。

  工作原理:发射激光束,通过检测光束的中断或反射,判断一定范围内物体的存在与否。

  应用场景:制造、包装、机器人、输送系统中的物体检测、位置控制、计数和自动化。

  优点:非接触式工作、响应时间快、精度高、感应范围长,不受振动或环境光等因素影响。

  缺点:对透明或高反射物体的检测性能有限,光学元件附着灰尘或污垢时会受影响。

  工作原理:分析目标物体反射的激光,基于相移、干涉或三角测量等参数,确定物体的位置或位移。

  优点:精度高、响应时间快、非接触式工作、测量范围广、适用于多种材料和表面。

  工作原理:发射激光束并扫描区域或物体,通过测量反射或散射光,创建目标的详细3D表示。

  优点:能实现精确3D成像、高分辨率映射、快速数据采集,扫描图案灵活,适用于建筑、考古、林业等领域。

  缺点:设备成本高、数据处理复杂,在恶劣环境中性能有限,对反射或透明表面存在检测挑战。

  工作原理:发射光脉冲,测量反射光的飞行时间或相移。既能计算距离,又能创建目标和环境的3D地图。

  应用场景:主要用于自动驾驶汽车、机器人、地理空间分析、林业、城市规划和环境监测。

  优点:高精度3D测绘、远距离传感、实时数据采集,适用于多种地形和环境,能为自动驾驶提供导航和物体检测支持。

  缺点:设备昂贵、数据处理复杂,可能受环境光或其他激光雷达传感器干扰,在雨、雾等恶劣天气中性能有限,对反射或透明表面敏感。

  在激光传感技术的实际应用中,激光传感器与激光雷达是两个极易被混淆的概念。不少人因两者均以激光为核心技术基础,常将其等同看待或随意互换,甚至不清楚二者的功能边界与定位差异,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技术选型失误或应用场景错配。

  在技术谱系上,激光雷达(LiDAR)可视为激光传感器在环境感知领域的高级形态;但在实际产业和应用中,因核心功能、技术复杂度和主攻场景差异巨大,两者常被区分为不同的产品类别。以下表格清晰地展示了两者的核心区别。

  利用激光的高方向性、高单色性和高亮度,激光传感器可实现多种物理量测量,典型应用场景包括三类。

  精密测量:激光测长(可达0.1μm精度)、测距(卫星测距误差仅几米)、测振(基于多普勒原理)。

  此前,高端激光传感器和激光雷达长期被国外品牌垄断。国内高端激光传感器市场国产化率不足 5%,激光雷达市场曾由欧美巨头主导。近年来,国内厂商通过自主研发,在技术和市场上实现突破。

  高端传感器替代:聚强智能基于dToF方案将精度提升至毫米级,进入比亚迪供应链,打破西克(SICK)、基恩士垄断。

  专项领域突破:微感股份激光甲烷传感器标校周期从2周延至6个月,填补国内空白。

  激光雷达全球领先:据Yole报告,中国激光雷达厂商占据全球88%市场份额,禾赛科技(33%)、速腾聚创(24%)、华为(19%)、图达通(12%) ,引领产业发展。

  激光传感器技术体系成熟,应用广泛。此前高端市场由国外品牌主导,如今国产厂商已在传感器精度、激光雷达市场份额等方面实现全面突破。未来,随着技术迭代和成本下降,国产激光传感器与激光雷达还将在低空经济、具身智能等新兴领域持续拓展,驱动全球产业发展。

在线地图
QQ客服